八条

一枚挣扎在高数海洋里的少女八条

本命郭嘉。
脾气暴躁,粉不随蒸煮。

【曹郭殊遇】杂谈曹操的禁酒令与禁碑令

流云天际:

百粉点梗的曹郭分析,同好们食用愉快。




奉孝好酒一事并无史料记载,多是由那个语不详焉的“不治行检”附会而来。但考虑奉孝洒脱的性格和当时的风气,若不好酒反而是比较奇怪。那么奉孝被廷斥“不治行检”会不会是因为多次违反“禁酒令”呢?解答这个问题需考证曹总颁布禁酒令的具体时间。


【后操讨乌桓,又嘲之曰:"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。昔肃慎不贡楛矢,丁零盗苏武牛羊,可并案也。" 时,年饥兵兴,操表制酒禁,融频书争之,多侮慢之辞。】——《后汉书 孔融传》


【太祖北伐三郡单于,还住昌国,宴士大夫。酒酣,太祖曰:「孤反,邺守诸君必将来迎,今日明旦,度皆至矣。其不来者,独有邴祭酒耳!」言讫未久,而原先至。】——《邴原传别传》


昌国在山东境内,近于易水,曹操建安十二年十一月至易水,之后停留了大约一个月,然后到昌国又停了一下。也就是说在建安十二年十二月左右,曹操还有“酒酣”的行为,那时还没下禁酒令。


ps 有质疑曹操从乌桓回军邺城为何要绕行山东,估计是因为前一年,也就是建安十一年,昌豨复叛(这个牛人叛变过五次),于禁杀之。曹操则东征海贼管承,管承逃入东海。曹操听从何夔的谏言派郡丞黄珍去说服管承,管承请降。北伐回军绕行山东,是为了看斩昌豨收管承后东方是否真的平定了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【夫酒之为德久矣。故先哲王,类帝禋宗,和神定人,以齐万国,非酒莫以也。故天垂酒星之耀,地列酒泉之郡,人著旨酒之德。尧不千钟,无以建太平;孔非百斛,无以堪上圣。樊哙解卮鸿门,非豚肩钟酒,无以奋其怒;赵之厮养、东迎其王,非饮卮酒,无以激其气。高祖非醉斩白蛇,无以畅其灵;景帝非醉幸唐姬,无以开中兴;袁盎非醇醪之力,无以脱其命;定国不酣饮一斛,无以决其法。故郦生以高阳酒徒,著功于汉。屈原不酺醩歠醴,取困于楚。由是观之,酒何负于政哉!】


昨承训答,陈二代之祸,及众人之败,以酒亡者,实如来诲。虽然,徐偃王行仁义而亡,今令不绝仁义;燕哙以让失社稷,今令不禁谦退;鲁因儒而损,今令不弃文学;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,今令不断婚姻。而将酒独急者,疑但惜谷耳,非以亡王为戒也。】——《难曹公表制酒禁书》


《难曹公表制酒禁书》共两篇,前一篇的大意是许多名人因酒成事,酒并没有危害社稷,为什么要禁酒呢?曹总的回信没有原文,但能推得大意是举了一堆因酒误事导致祸乱的例子。孔融回信则言你说的没错,因酒致祸确有其事,但还有因仁义、谦让、儒学、妇人致祸的,为什么单单禁酒,不连婚姻一起禁了。从曹总还有耐性回信来看,禁酒令应在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总回邺城之后,建安十三年七月南征刘表之前。


综上所诉,由于奉孝去世于建安十二年年末,而禁酒令颁布于建安十三年年初,所以禁酒令恰颁布于奉孝逝后,奉孝生前饮酒是不犯禁的。


ps 虽然后汉书给出禁酒令的原因是【年饥兵兴】,孔融也说【疑但惜谷耳,非以亡王为戒也】(个人觉得下禁酒令是为了珍惜粮食不是比怕亡国更有道理吗?)但曹公最艰难的时候是建安五年打完官渡之后,建安九年拿下邺城后基本上就没那么缺粮了,若奉孝果真好酒,似乎可以脑内个小剧场:


曹总:今年新酒都给奉孝陪葬。


臣下:(为难)那别人买不到酒怎么办。


曹总:我这就给陛下上表禁酒。


孔融:曹孟德你就是吝惜粮食酿酒才上表禁酒,害得我们都没酒喝。


曹总:……(我惜的不是粮食,我惜的是奉孝。没有奉孝陪我喝酒,难道让我看着你们喝酒吗!)


孔融遂遭构下狱,卒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【昔天下初定,吾便禁家内不得熏香。後诸女配国家,因此得烧香。吾不烧香,恨不遂初禁,令复禁不得烧香。其所藏衣,香著身亦不得。】——《内戒令》


曹总《内戒令》今人的评价很高,对他儿子的影响却并不怎么好。


【建平又善相马。文帝将出,取马外入,建平道遇之,语曰:“此马之相,今日死矣。”帝将乘马,马恶衣香,惊啮文帝膝,帝大怒,即便杀之。】——《三国志-方技传》


大概是少时不得烧香,后来当上皇帝得以烧香却不会烧,丕子就被马嫌弃了。


马:怪我喽。


曹丕:怪我爹。


曹植饮酒不节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十七岁刚会喝酒爹就下了禁酒令,等允许喝了就一发不可收拾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曹总在建安十年曾下禁碑令,以为立碑的风俗【妄媚死者,增长虚伪,而浪费资财,为害其烈】。不过也有例外,令君粉基本都知道,令君是有碑的,前辈的考据文章见此:


从汉魏之际的丧葬制度看荀彧葬礼的规格和葬地_荀彧吧_百度贴吧


https://tieba.baidu.com/p/3035396000?red_tag=1169702841


奉孝也是有碑的,只是裴松之不粉奉孝,裴注中没提所以知道的比较少。


【(阳翟县)城西有《郭奉孝碑》。(守敬按:《三国·魏志·郭嘉传》,字奉孝,阳翟人。太祖辟为司空军祭酒,封洧阳亭侯。此碑欧、赵皆不著录,洪但载郦说,盖已佚,下碑同。)】——《水经注-卷二十二》


郦道元生活在北魏,而【欧、赵】中欧指《集古录》的作者欧阳修、赵指《金石录》作者赵明诚。【洪】则指《隶释》与《隶续》的作者洪适,这三位即是”宋代金石三大家“。也就是说奉孝的碑在北魏时期还有,宋朝时已佚失了。


这样看来虽然路途遥远但奉孝还是从易县归葬阳翟,曹总还给立了碑(所以曹总就算禁令中说得再旷达到奉孝这还是想不开),可惜碑文没有留传下来,不过总觉得没有什么描述奉孝的文字能超越曹总那篇能当碑文+诔文+情书看的表文了。另外奉孝那么远都回来了,文若公达也该归葬颍阴吧,寿春的墓可能是衣冠冢?反正要是都回颍川的话身后也比较热闹。


ps 颍川郭氏另有两残碑宋时犹存,为《汉丹阳太守郭旻碑》和《汉太尉郭禧碑》(郭旻是郭禧的兄长)。

评论

热度(387)

  1. 共37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